社区食堂“火”了!年轻人选择家门口就餐,和老年人成为“饭搭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8-11 10:25

        阳台山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

        排队打菜的人群中,年轻面孔不少。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

        振兴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年轻居民正在打包饭菜。海西晨报记者 王世伟 摄

        继“成人小饭桌”火了之后,不少吃腻了外卖的年轻人又盯上了社区食堂。日前,记者了解发现,原本主要服务老年群体的社区食堂意外“出圈”,厦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进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问题,甚至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社区食堂打卡攻略。

        为什么社区食堂“火”了?跟着晨报记者去看一看。

        年轻人老年人错峰用餐

        昨日11时30分许,记者来到位于思明区太子山庄内的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阳台山的社区食堂就开在这里。此时,食堂里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中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清蒸黄花鱼、闽南卤肉、苦瓜炒肉片……这家社区食堂现炒现卖、菜品丰富,并且采用称重式自助餐的模式。记者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掏出手机扫描立在服务台处的二维码,充值并录入人脸信息后,就可以拿取餐盘,刷脸按需取菜。之后,把餐盘放在固定区域,便可自动计算菜品重量和价格。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对年轻人十分便捷。

        在附近上班的小王和小谢是第一次来社区食堂,用餐体验不错。小王告诉记者,之前中午下班时经常路过阳台山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但看到“养老”的字样,就以为这里只为老年人供餐。“今天看到队伍里年轻人不少,赶紧来试试。”小王说,工作单位附近的小餐馆他都吃遍了,外卖也吃腻了,到社区食堂来吃饭感觉很新鲜。“感觉很卫生,味道也不错,性价比挺高。”

        阳台山社区党委书记苏文伟告诉记者,现在来社区食堂用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作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社区食堂优先保障辖内60周岁以上老人用餐,这类人群用餐是可以享受优惠的。”苏文伟说,60周岁以下的人群也可以到社区食堂用餐,但按市场行情收费。

        “我们社区食堂提供午餐和晚餐,每天平均为300名左右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仍有余力满足部分年轻人的用餐需求。”苏文伟告诉记者,一是社区食堂会提前准备餐食,二是因为老人和年轻人用餐时间基本错开。“老人家一般吃饭比较早,年轻人吃饭比较晚,实现了错峰用餐。”

        方便卫生受消费者青睐

        记者又先后走访了位于筼筜街道振兴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社区食堂,以及位于中华街道镇邦路49号的社区食堂,同样看到人气十足的画面。在用餐人群中,年轻人“含量”挺高,这和这两家社区食堂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近年来,厦门不少街道拿出核心黄金位置布局社区食堂,这两个社区食堂是其中典型。

        比如,筼筜街道的社区食堂位于湖滨中路地铁口附近,周边商务楼宇不少,人流量大。而中华社区更是毗邻中山路步行街,有不少游客前来社区食堂“打卡”。

        中华街道社建办负责人苏江圳告诉记者,社区食堂在不少人眼中是老年食堂,主要为社区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但事实上,社区食堂是面向所有社会人群开放,只不过不符合条件的人群不享受用餐优惠。中华 街道社区食堂还依托古龙小厨,新添了酱油冰淇淋、烧肉粽等美食,希望抓住年轻人的味蕾。

        筼筜街道社建办负责人叶佳斌告诉记者,筼筜街道的社区食堂很受周边白领群体欢迎。“很多年轻白领点外卖还要等待,而社区食堂就在边上,可以随时来。”叶佳斌说。

        社区食堂价格方面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年轻人吃一餐,三菜一汤只要18元。”湖里区吕岭社区敬老餐厅相关负责人林佩芬表示,社区食堂性价比较高,加之卫生更有保障,因此受到年轻人追捧,在附近居住、上班的年轻人纷纷走进食堂,和老年人成为“饭搭子”。

延伸阅读

        厦门大力推动社区食堂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8月,厦门全市配置有厨房可供堂食的社区食堂有40个左右,而随着各区政府的不断布局,社区食堂的数量还在上升中。作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食堂数量的增加,其覆盖面不断延伸扩大,成为社区赋能的重要载体,为更多人群提供便利和实惠,受到许多市民的点赞。

        家住阳台山社区的黄女士一家就是社区食堂的常客。她和老公在厦门打拼,儿子尚小,工作繁忙,吃饭就成了难题。“来不及做饭或者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到社区食堂吃饭,吃一顿也花不了多少钱,还特别省心。”黄女士说。

        家住双莲池的林女士总是趁着中午时间,带着打包盒前往鹭江街道的社区食堂打包饭菜。“这样午餐、晚餐都解决了。在下班回家路上就能买到实惠美味的饭菜,大大方便了我们上班族。”林女士说。

记者手记

        社区食堂受追捧 背后是民生期待

        原本设立初衷偏向为老服务的社区食堂意外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原因不难理解。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年轻人想“好好吃顿饭”并不轻松。下班后太累了,不想做饭;进餐馆或吃外卖,且不论卫生状况如何,价格贵不说,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相比起来,社区食堂带有普惠性质,尽管年轻人不能享受优惠价格,但仍比下馆子、叫外卖便宜,而且更卫生、健康。

        年轻消费者的涌入,对社区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共赢”。尽管有政府扶持,但大部分社区食堂仍是市场化运营。不少社区食堂老年群体就餐数量偏少,陷入经营困境。年轻人的到来,无疑能带来更多收入,有利于社区食堂的良性运转和持续发展。因此,不少社区食堂积极调整升级,在“老少通吃”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营,让更多年龄层的居民享受便利。

        有人调侃年轻人和孩子、老人“抢饭吃”,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就餐选择相对有限的现实痛点和“吃得好”的民生期盼。让占据城市人口大多数的年轻人有更多更好的就餐选择,探索更多物美价廉的民生服务,才能让城市年轻人、奋斗者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 实习生 冯诗佳)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中国老年杂志社创办于1983年,《中国老年》杂志是以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关注老龄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办刊宗旨,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半月刊。邮发代号:2-291  杂志订阅咨询电话:010-64250913  010-64250920  010-64252577  010-64249647   上半月邮箱:zgln1983@163.com   下半月邮箱:zgln1983@126.com
Mobile
010-64250891
Email
33324159@qq.com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斜街4号
兴华公寓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