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的岁月 忠厚的家风——读张忆群《邙岭老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9-13 09:29
图片邙岭老屋,本是豫西黄土高原上一套普通农村院落,历尽春秋冬夏,饱览人世沧桑,在见证一群张姓族人期待、求索、抗争心路历程的同时,也浓缩了一个古老民族劫波度尽、否极泰来的苦难辉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也会像很多祖屋一样,随着居住者的离去,而逐渐走向萧瑟、衰败、坍圮,最终被黄尘湮没,消逝在历史深处。是两卷本的《邙岭老屋》,长久的延续了老屋的生命,并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作为老屋后人,忆群大姐笔触细腻,深情款款,回顾了老屋和老屋儿女,在峥嵘岁月里所经历的起伏跌宕、风风雨雨。读后如饮村醪、如沐醍醐,给我们以厚重绵长的历史回味和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忠厚,是邙岭老屋的精神标识,也是《邙岭老屋》的基本内涵。忠厚,忠于国,厚于人,是一种品格修养,也是一种精神风貌。用于评价个人,忠厚是一种充分的认可;用于介绍家族,忠厚是一种极高的褒扬。从近现代一百余年来张家的传承史来看,它配得上这个评价和褒扬。事实证明,忠厚,是这个家族历经百年磨难而不馁、并终归开枝散叶兴旺发达的重要内在因由。发轫之地的邙岭老屋,由此成了忠厚家风的象征,成为张家儿女的精神图腾。
《邙岭老屋》第一卷的副标题是“忠厚传家久”,作者用散文的纪实手法,娓娓讲述了老屋的前世今生,讲述了老屋所荫庇的鲜活人物及其生动事迹,活泼风趣,乡情浓郁,忠厚家风的熏染、陶冶贯穿始终,充溢于字里行间。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诗书继世长”,摘录了老屋后人们不同时期的诗文作品,尽管作者不同,文体有别,创作时间也不一样,但都是朴实自然,真情流露,一以贯之、充溢其间的,依然是浓郁的忠厚家风。
邙岭老屋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这段厚重的历史被忆群大姐记录于《邙岭老屋》,从而作为一段难得的史实,流布于世,为长久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提供了可能。老屋坐落于层峦叠嶂的黄土高原、苍莽的邙山之中,是重建于清朝后期的一处农村小院,由几排平房和靠崖式窑洞构成。近旁穿流而过的黄河,虽未能消减当地农民的十年九旱之苦,但这处小院,却给小康的张姓之家营造了一个祥和静谧的安身立命、繁衍生息之所。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还是修身养性的心灵栖息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屋更是成了八路军的情报联络站,在实现革命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知情人回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刘少奇同志在河南巩县兵工厂调研工人运动情况时,就曾经住在这里,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一独特的经历,使这个偏僻古朴的小院落,直接与血与火的历史现实发生碰撞,迸射出璀璨亮丽的火花,在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屋由此被人民政府命名为“八路军太行八分区北邙革命纪念地”“巩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巩义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场所和思想阵地,从而持续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对后代的张家儿女来说,老屋更是一个港湾。他们在这里降生、成长、将养、补给,并从这里出发,奔向远方,追求光明,追求理想,融进时代的洪流,激扬青春,立业建功。每一代张家儿女,都浸润着老屋的深沉气息,烙上了老屋的鲜明印记。而最为深沉鲜明的,则是其承载的忠厚家风。这种家风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不仅为张家儿女所秉持和坚守,成为他们的做人准则和行动指南,在老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这种家风更是融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记忆之中。
如果说山以仙名,老屋则以人兴。忆群大姐作为老屋的第五代传人,以自己的视角,逐一刻画了以老屋为背景和底色的前四代传人:医者仁心、开明通达的高祖张宪章,因其送子女入新学的前瞻性决策,奠定了张家百余年紧跟时代不落伍的牢固思想根基;追求进步、行医报国的曾祖张荫南留下的“清宁和”祖训福佑了一代又一代张家后人,他在风雨如磐之际送外孙和子女参加八路军的英明决断,于白色恐怖之中在家里设立敌后情报联络站的弥天大勇,实践了他要与子女“同向光明路”的铮铮誓言;正直豁达、心底无私的大爷爷张九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信仰坚定、爱憎分明、以笔为枪、战斗一生的爷爷张克刚,作为在战火纷飞中穿行的“马背作家”,创作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史诗”,成为伟大时代的鼓手和歌者;投笔从戎、有胆有识、刚正不阿、侠骨柔情的三姑奶张熙如,活脱脱一个文武兼备、不让须眉的当代巾帼英雄;忍辱负重、忠于职守的父亲张虚,长期奋斗在公安战线上,用满腔忠诚,捍卫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成长于老屋、历经千难万险而成为革命军队高级指战员的张家外孙马载尧,以及其子、另一颗闪亮将星马晓天,都多多少少受到了老屋家风的习染和熏陶。
如果说男人是家里的天,志存高远,女人则是家里的地,踏实厚重,给家以满满的温馨度和安全感。忆群大姐也温情脉脉的讲述了走进老屋的女人的故事,有乐观开朗、识见广博的长寿高祖母,有坚韧隐忍、茹苦含辛但又宅心仁厚、泽被桑梓的祖母,有追求正义、驰骋疆场、成就斐然的继祖母。作为老屋的子孙,忆群大姐也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虽然她与老屋直接的交集不多,更不是生于斯长于斯,但她的性格秉赋中,又不时闪烁着老屋的影子,勇敢坚强,忠厚善良。从忆群大姐身上可以看出来,那个僻远乡村的一个小小的古老院落,距离京城千里之遥,却依然对后人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思维和言行举止。这就是家风的哺育,文化的传承,虽经世情更替而不会中断,虽经岁月淘洗而无法湮灭。这些优良家风汇聚在一起,日积月累,激荡融合,最终形成民族潜意识,植根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历尽绝境而不灭,饱受摧残而不垮,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浴火重生实现伟大复兴,深层原因,正在于此。
邙岭老屋,不仅仅是属于张家的,也不仅仅是属于巩义市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是整个神州广袤国土的缩影,是整个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筚路蓝缕,生息繁衍。这是我们的家,是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栖息地,也是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最终归宿。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先祖们,用血汗创造着、美化着这个家园,并一代一代的顺延传承,一直到今天。当有人闯入我们的家园,毁坏我们的老屋,屠戮我们的同胞,我们就会义无反顾的拿起刀枪,用热血和生命去做不屈不挠的抗争,直到赶走侵略者,取得最终的胜利。古代是这样,近现代是这样,今天和明天,也一定会是这样。因为这是我们世代守望的家园,是我们的根之所立、魂之所系,我们没有退路。在建设家园、繁衍种族、抵御外侮的过程中,形成了林林总总、内涵丰富的家风家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贯穿其中亘古未变、虽万户千家而认知大同的,就是忠厚,忠于祖宗之邦,厚于桑梓之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文化传统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且大大拓展了忠厚的领域和对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每个离乡人都有一种深沉的故土情结。离乡愈远,乡思愈切;离乡愈久,乡愁愈重。像张家后人一样,大时代的变迁,让我们都先后离开了老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离开不是为了抛弃,也不是为了遗忘。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始终会记得那方狭小的空间,曾经留下我们无限的美好记忆。并且随着岁月的积淀,那些记忆如陈年旧酿,愈加温馨甜蜜、醇厚悠长。即使是苦涩的日子,也会成为“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乡愁,时时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总归要反哺,终归要回报,美丽我们的乡村故土,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说过,要“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记得住我们曾经住过的老屋,记得住我们从哪里出发,记得住我们为什么出发,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背叛初心,从而瞄准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脚步。
《邙岭老屋》,让我们一起回顾起过去的岁月,也促使我们共同发心,用善良偿报善良,用忠厚回馈忠厚,把我们优良的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谢谢忆群大姐!

肖文印 2023年9月4日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中国老年杂志社创办于1983年,《中国老年》杂志是以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关注老龄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办刊宗旨,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半月刊。邮发代号:2-291  杂志订阅咨询电话:010-64250913  010-64250920  010-64252577  010-64249647   上半月邮箱:zgln1983@163.com   下半月邮箱:zgln1983@126.com
Mobile
010-64250891
Email
33324159@qq.com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斜街4号
兴华公寓综合楼